编者按:放生一词源于佛教,也是佛门信徒的一种修行方式。它不完全等同于动物保护,因为其根本思想源于佛门慈悲和因缘果报。然而近期一些不如法的放生行为将这本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事备受诟病。那么佛教中究竟如何定义放生、放生有何殊胜功德,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当下放生所面临的种种现象、如何如理如法放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就此为我们做了全面的解读。
佛教放生文化源于佛教经典和古代高僧的大力倡导。如《梵网经》说: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放生兴盛于隋唐,天台宗智者大师曾舍财作大放生池,沿海渔民受到感化,自愿捐弃捕鱼之业,沿海四百余里尽成放生之地,存活生灵亿万之巨。其后历代高僧大德亦多劝世人戒杀放生。
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众生、普度众生的宗旨追求。
放生在中国的盛行是佛教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史记 殷本纪》记载: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 嘻,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祝曰: 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网开一面 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孟子》说: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佛教则基于因缘果报、众生平等的系统理念,更进一步倡导彻底戒杀并积极护生放生,落实于戒律并编制放生仪轨,历代众多高僧大德带动护生放生,文人居士也大力倡导,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笃信佛教,以《鸟》为题作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近代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师徒二人合作完成《护生画集》,形成了丰富的护生放生文化。
放生文化的意义在于践行、涵养仁恕精神、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够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就能从根本上消减滥捕滥杀,对于促进生态平衡、人心良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放生应基于护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趋向,应当周全考虑,缜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害生和扰民,特别应注意社会关系协调,注重理念宣导,化导他人戒杀护生。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