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全文网

“因果报应”如何用心理学解释?

发布时间:2023-01-05 16:07:47作者:了凡四训全文网
“因果报应”如何用心理学解释?

一提到因果,我们就会想到佛教思想、佛学。今天的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但事实上,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包括了社会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佛教典籍浩如烟海,教派林立,向世人阐释的真理,而这些真理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被推翻。今天的文章将讨论佛教观念——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如果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释呢?

因果论

佛教追求的智慧,是内心的修行,我们经常可以在佛学典故中,看到许多经典故事,例如达摩祖师的九年面壁,教导我们做事情要有恒心,终有一日,定会取得成就,因为他的坚持,教徒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几百人,这就是因果,此外,还有唐玄奘到西域取经,穿越沙漠,取得真经,最终写成传世之作《大唐西域记》,这也是因果。因为努力,所以取得成功,这是当今许多中国人认同的观点。另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群体性

行为不端正的人,例如,习惯使用暴力、偷窃,他们的内心往往会感到痛苦。表面上看,他们虽然是在对别人造成伤害,实际上他们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当他们危害社会的事情之后,就需要为了躲避他人,需要伪装自己,时刻保持警惕,不会轻易与别人深入交流。

人类属于群体性动物,一个人如果长时间被孤立,无法向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会感到非常压抑。社会心理学家调查发现,85%的有过犯罪经历的人,他们的身体素质下降得更快。这就是所谓的因果。不过,这些品行恶劣的人,只是占据社会的极小部分,毕竟我们受到许多法律和道德观念的束缚。

欲望

一些精神上的欲望,例如自私、虚荣、懒惰等等,在佛教中,将它们称作心魔,它会一直在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稍有不慎,就会被它控制,慢慢地失去自我。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将它称为潜意识,也可以说是原始欲望。欲望是人的本质,因为欲望,才会去做事情。

当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感到快乐。如果一个人注重内心修养,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彻底的享受着精神带来的愉悦,而不是欲望。相反,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自律,内心就会不断膨胀,最终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如果你有着不良的心理,经常有一些负面情绪,它就会向毒素一样,在你的身体里蔓延,最终破坏身体的机能,疾病缠身,这就是果。

也许,做好事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做好事会让自己安心。做坏事呢,虽然可能不会遭受惩罚,却会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你一定有着这样的经历,为了不被人发现自己说谎,而不得不去伪装自己,去编更多的故事欺骗别人,内心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安,永远活在不安与恐惧中,这也是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了凡四训全文

  • 了凡四训详解

  • 了凡四训念诵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