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从前有个穷人,稍微有点财物,见了大富翁,便想与他们的财产一样多。由于做不到这点的缘故,虽是有那么一点财产,也想丢弃到水中去。傍人说道:「这些财物虽少,也可养活你数日,为何无端端要舍弃扔到水中去呢?」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虽然出了家,得了一点利养,可是心中常存着奢望,对不能与年高德重的人获得同样的利养,觉得不满足:见那些宿旧有德的人学问修养很好,得到众多的供养,便想与他们等同。因为做不到,心中就怀着忧苦,打算不再修持佛法了,就像那个愚人无法与富翁相比,便想丢弃自己的财物。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91、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昔有一贫人,有少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傍人语言:“此物虽鲜,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著水中?”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复出家,少得利养,心有希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①,素有多闻多众供养②,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③。如彼愚人欲等富者,自弃己财。
注释
①宿旧:年长,久于其事,有道德之长者。
②多闻多众供养:多闻,知识广博;指对佛教义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③罢道:放弃修行。罢,明本作“罴”。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