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事钞》的定义,戒相是“为行有仪”,也就是透过持戒,会表现出来的清净庄严的仪表。下文是详细的定义:
《事钞》云:“戒相者,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
所谓戒相,就是修行人在四威仪中,因为戒行成就,所以能清净地持守戒法,对境不犯。随着他所施造,任何举动都称合戒法。因此美德光显于外,故名戒相。
就像当初舍利弗尊者,就是因为看到马胜比丘的威仪非常庄严,因此对佛法产生很大的信心,而随佛出家的。
我们看古代高僧大德的画像,也能感觉到那种美德光显,特别的清净庄严,就是因为高僧大德们都持律精严,因此表现出庄严的相貌,这就是戒相。接着是弘一大师对戒相两种定义的解说:
戒相有二义:一约行为相,二以法为相。
《事钞》<标宗显德篇>中,约行为相,即此略文也。
《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法为相,即今编《持犯篇》所引据也。
一、约行为相
就是上文所述:“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因为持戒而表现出的庄严美好的相状,称为戒相。
二、以法为相
以戒法的开遮持犯,为其相状,也就是《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所讨论的内容。
以上就是戒相二义,于此宗体篇中所述,即是“约行为相”。我们若能持戒清净,必然能使身心彻底改变,自然显现出清净庄严的相貌,众生见了欢喜、恭敬,这就是对佛法最好的宏扬、护持了。
见大德为什么能免堕恶趣或种下解脱的善根?
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说:“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意思就是说,无论对我摧毁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贪心,凡是以我为对境见闻接触的这些众生,愿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殊胜的菩提果位。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中也有这方面的誓言,释尊传记中也有记载,菩萨于因地时发了非常大的愿,这种愿力成熟以后,只要众生见闻接触到他,都能够获得菩提之因。
我们平时见到一些高僧大德时,如果他真正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那么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或者接触他,都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即便对他产生不清净心或嗔恨心,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于善趣。《宝积经》中记载:“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欲火中烧,以至于命绝身亡,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的他回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此异熟果报,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于是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到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发了菩提心的人始终都应该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不管别人对我生嗔恨心、不清净心,还是清净心,都愿他们得到利益。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