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
只要虚空尚存,
只要轮回未尽。
我愿驻留世间,
普渡一切苦厄。
这是寂天菩萨书中的一段发愿文!诠释了佛陀的慈悲!
一个人的智慧层次可以决定慈悲的层次,例如慈悲可发乎真正的领悟万物的终极本质,可发乎领悟无常的道理,也可源自体会众生痛苦而来。
你的智慧层次,或是你参投事物本质的深度,决定了你所体验的慈悲层次。从佛教徒的眼光来看,慈悲犹如十分诚实的人,而智慧是极为能干的人,两者相辅相成,结局就克竟全功。姑且不论传统或哲学的省思,笔者认为慈悲、爱心和宽恕是所有宗教的基本要义。虽然不同宗教之间基础互异,但是每种宗教都传达同样的讯息:做个慈善的人。所有宗教都强调慈悲和宽恕的重要性。
古代不同的宗教在各地兴起,彼此之间缺乏联络,于是在各种宗教传统里也无需要所谓的「多元论」。反观今日,世界空间变小,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沟通日趋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徒之间的多元论交流变得十分必要。
一旦你领会了人性的价值,是许多宗教经过好几世纪无私、客观的研究才提倡的教义,自然有无数理由让人接纳,或是尊重各种不同的宗教。总之,人性具有相异的精神气质,所以单一宗教不论其教义多么精深广博,仍然无法满足形形色色的人类。
再举例来说,虽然宗教传统各有其特异性,大部分的人还是不被宗教所吸引。在五十亿人口中,大约只有十亿人是真正的宗教徒。有虔诚信仰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遭逢困难的时刻,他们的处理方式都是以信仰的方式处理。
因此,思考了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的缺点,和顾及众生的幸福并为之谋福的结果。在佛教徒的静思里有种特别的修行就是「布施」,这是具体实现慈悲与爱心的力量。
基本上是观想他人体验的折磨、痛苦、不快的经验。你可以发挥同体心,然后将自己善良的品质,诸如你的德行、才识、财富、快乐等等与他人分享。这类训练即使不能真正减轻别人的痛苦,或是增加你自己有利的品质,精神上却能令你升华,让你觉得爱心与慈悲更为丰富。
试着在你的生活中实践修行可以成效恢宏,对你的身心都有正面的影响。若是你感到值得一试,那么不论你是否是信徒,你应尝试去促进这些基本良善的品德。
有一件事你必须谨记在心,这些精神修为是耗时而且并不简单。住在科技进步地区的某些西方人,认为凡事都能自动化,但你不能期待一蹴可几,这是不可能的事。把握原则铭记心中, 然后持之以恒地努力,一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你自然会发现某些改变。我有时候还是感到修行非常困难,不过,不过这些修养都十分有益。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