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大乘经典《金刚经》之中,不止一次谈到度众生的问题。例如在《金刚经第3品》之中有如是记载: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又如在《金刚经第17品》也有记载: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上两段经文的大意是:诸佛菩萨表面上看起来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在诸佛菩萨的境界,却没有度化一个众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若诸佛菩萨认为自己度了众生,则是囿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中,这种状态,就不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了。其实,诸佛菩萨说自己从未度一个众生,有两方面的含义。多数人只是看到第1个较为浅的层面。
1.破除四相
整部《金刚经》,其实都是佛陀以须菩提为当机者,层层阐释“离一切诸相”的最高金刚智慧。能离诸相,即是诸佛;不能离诸相,即是凡夫。
所谓诸相,不单是指有形有相的物质之相,也包含众生的观念之相。无论执着于物质之相,亦或是执着于观念之相,皆不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范围。譬如度众生这个观念,若执于此观念,即堕入四相,就不是诸佛菩萨的境界。
2.众生本质上皆是自度
佛陀成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是感叹众生皆具佛性。原来众生的本质都是佛,只是因为颠倒梦想,暂时遮蔽了佛性,没有呈现出来而已。
佛性暂时遮蔽,称之为“众生”,佛性得以呈现,称之为“诸佛”,这只是权且方便的说法而已。现在的众生,皆是未来之佛;现在及未来的诸佛,在过去都必然做过众生。
因此,成佛只不过是回归到本有的佛性,是回归本来面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并非通过某种极其神秘的方式发明创造出“佛”这种高级状态,只是回归到“佛”的状态而已。倘若众生的源头没有佛这种状态,任何佛来度化,众生都不可能成佛。
因此从本质上讲,众生成佛皆是自度,皆是回归本有佛性的过程。诸佛菩萨的作用,从本质上讲,都是“引导”的作用。诸佛菩萨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众生,能够使众生少走许多弯路,从而在最短的时间走上成佛之道。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佛陀在《金刚经》之中,就多次强调自己不曾度一个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