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尊敬的传喜法师您好,在您的传记当中曾经提到,您以前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有一些感应,这个可以理解为是您连接到古人的智慧吗?请法师能不能谈一谈古代经典对您的启示和影响,谢谢!
传喜法师:好,最初读经典是因为我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做个体户了,可以算是中国最早一批做私人老板的。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发现,虽然解决了一些个人财富上的问题,但紧接着就会觉得生命没有着落,这个不是财富不是物质的东西可能解决的。这就极大地困惑了我,常常烦恼会冲击着我。这个时候我就想古人,我们的古人是怎么快乐地活着呢?因此才去看古人的一些书。
记得第一个看到的是《三字经》,我想了解古人的教育。
我们所受的教育跟古人不一样,包括我的一些老师,他们受过私塾教育,出来就跟其它老师不一样,包括他的个人修养,人生态度,都跟其他受现代教育的老师不一样。我就想知道古人的私塾读的是什么呢?所以我那时候从《三字经》这种简单的文字去了解,当一了解的时候我就发现,真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讲人天相应,人天合一的,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又叫文以载道。从这开始慢慢地就读到了《道德经》。《道德经》我刚刚读的时候是二十岁左右,一开始读这个不知道说什么,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明可名,非常名”?读不懂什么意思。但讲到第二章的时候,说“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长和短是对比出来的,美和不美不是决定的,而且大家都知道美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不美了。第二章我有一点明白了!
因为当时那个时候开始流行喇叭裤,街上都穿喇叭裤的时候,喇叭裤就不美了;然后就流行小脚裤,当大家都穿小脚裤的时候,小脚裤又不美了,连发型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还是蛮赶时髦的,但是当别人都流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不漂亮了,该换了。从这第二章我就领悟到了:美不是固定的,包括善也不是固定的,东西是对比的,对比就说明没有固定不变的。
那对比从哪里来?人心,这是人心决定的。所以文章接下来就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时候就需要远离外在的这种心的动摇状态,变动的状态而回归。
人都喜欢追现象嘛,可现象不是真实的。我们过去住在农村的时候,都想着要到城里去,弄个城市户口。真的好不容易跑到城市去的时候,发现城里人开始往农村搬了,能有两亩地种着,能够背朝着天对着大地开垦,成现在最奢侈的一种人生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
那你要跟着外在的话,那你的心灵永远是一个追逐的、疲惫的状态。《道德经》的第二章,就是让我们的心歇下来,不要随着外境走,“虚其心,弱其志”,回归到生命的本然状态,让心灵不要漂泊,把心灵从物欲、从现象中解脱出来。所以这个《道德经》承载着我们祖先对子孙的悲悯,要拯救、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所以我想起孔老夫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那我们想想看,对生命来说是“道”重要,还是金钱重要?我们说早上发财,晚上就死,你愿不愿意?那肯定不愿意呀!那怎么说早上如果明白了大道理晚上死了我都可以?为什么?因为生死现象是低级生命的状态,道是高级生命形而上的智慧,如果你体悟到了天地大道,那你就已经超越了低级的生死,当低级生死来临的时候你就不再害怕,就这个意思啊!
中华民族文化中,道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知识,是一个生命从低处向高处走的知识。人往高处走,这个知识对生命来说比金钱比物质更重要。但是反过来看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人,看世界上的人,现在恰恰是逆其道而行之的。太多的人迷失于物质,太多的人迷失于现象,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危机,也是道德滑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所以学习《道德经》,学习儒家经典,学习佛教智慧,这是拯救现代人心灵,让我们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工作、面对当今社会的非常重要的能量源泉啊!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