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平讲堂-答中西随功教授提问 (第三集) 2004/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4-03
诸位同修,日本西山净土宗中西随功法师,他也是那边的大学教授,提出第二个问题,问的是《无量寿经》上一首偈颂,《无量寿经》的教旨。这个偈颂是「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这是一首半的偈子,六句,他希望我能把这六句偈做个简单的说明,供养仁爱和平讲堂的听众。问得也很好。
经论上的经文,无论是长行或者是偈颂,诚如古人所说「世间好语佛说尽」,这话是真的,又何况佛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所以,经典今天讲到翻译,怎样从中文、从梵文、从巴利文翻译成外国文字,那是相当不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大经大论上都说,像《华严》、《大智度论》都讲到「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不懂佛法,他对世间法没有问题,对佛法就不行了。为什么?同样是这个文字,为什么说世间智慧不能解?这里头有个道理,什么道理?世俗的文字我们可以讲,讲到六道,六道我们人道往上去有二十八层天,层层不相同,一层比一层殊胜,但是都是六道。六道众生起心动念没有离开意识。换句话说,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语,都是从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诸佛菩萨他们的言语、他们的行为,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就像两条河流,同样是河水,源头不一样,一个源头是清水、清流,意识心里头流水是浊流,叫五浊恶世,这怎么会一样。所以用意识心你怎么能够解佛法?佛法是清净心里头生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世间人没有能力了解佛所说的意思,没有法子。那要人说,什么人说?过来人说。过来人就是佛家标准,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中国古来的这些翻经的大德,无论是出家的法师、在家的居士(居士里面有很多修行证果的)不是凡人,他们来从事翻译工作,所以这个经典才翻得这么好,好到超过梵文,这点诸位总是要明了。经典是佛说的不是佛写的,佛是当年天天跟大家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每天上课,并没有记录,没有文字。跟孔老夫子当年教学一样,孔夫子当年教学也没有教科书,没有文字记载。那经典怎么形成的?这我们同学都知道,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聚集起来开会,想想什么时候我听佛讲经,大概讲的什么,这些我们重复说出来,把它记下来,整理成为经典。
所以经典是后人、学生们记录的,不是佛亲自写的。这个记录的东西佛也没看过,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为什么说靠得住?他这些记录的学生都是证果之人,至少阿罗汉以上,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法身菩萨,称大阿罗汉,不是凡人。这其中有很多是古佛再来,像舍利弗、目犍连这古佛再来。在家居士里面,那诸位晓得,你看《无量寿经》前面十六正士,这十六位是等觉菩萨,这哪里是凡人!佛灭度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这像法时期,大量的梵文经典流入到中国,在中国把梵文翻译成汉文,主持翻译的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也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参与翻译工作至少都是三果以上,三果阿那含,不是凡人。
所以现在我们汉文经典也好,梵文经典也好,翻成西方文字,里头问题很多,错误百出。从前李老师说这个话,我总感觉到他老人家讲得太过分一点,过失是不免,说过失百出这太多了,怎么可以这样说。以后学习经教才真正知道,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一点都不过分。这是我们在学习内典研究讲座,我说过很多次,一点都不假,一点也不过分。
这就说明中国人祖宗积德,这是没有话说的。在我们至少是有文字记载的四千五百年,中国人都遵循伦理道德生活,这就是积功累德。所以有感,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在中国过去的帝王大臣他们诚心诚意来学习,感动诸佛菩萨应化到这个地区从事於翻译工作,教化众生,翻出来的经典比原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话都是从前老师跟我说的,不是一个人说的,方东美先生也是这么说法,有过之。这过之恐怕太难了?能讲得通,为什么?因为经典不是佛写的,是佛弟子记录的,那就真有过之了。就是意思完全保留,没有错误。这是世尊灭度之前教导我们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所以意思正确,没有错误,而文字比梵文还要华美。
因此,佛经在中国通过汉文翻译之后,读汉文经典足够了,不用再去读梵文经典了,所以梵文经典在中国不受重视,失传了,大量流通汉文,失传了。我当年初学佛对这个很怀疑,为什么这么多梵文的原典会失传,没有人保留?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就是翻得太好,中国人可以肯定,依照这个华文经典去修学决定没有错误,用不著这些梵文经典。你就想到过去中国人的自信心多么强。中国最近这二百年来受这么多苦难,第一个因素是什么?从前胡秋原先生告诉我,丧失民族自信心,他话讲得对。古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是个强大的国家,自信心之强我们无法想像,哪里像现在提起中国东西都打问号、都怀疑,所以要受这么多苦难。这是说翻译的人要真正修行,要真正证果,证果就是契入境界。
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不能够契入境界?这经典上说得很好,你有障碍,你之所以不能契入境界,你有障碍,这个障碍叫业障。业障太多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障,《地藏经》上讲的话。佛说法有善巧方便,把无量无边的业障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业障就是烦恼,无明烦恼,第二个是尘沙烦恼,第三个是见思烦恼,具足这三大类的烦恼,就出现六道轮回的现象。要知道六道轮回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三种烦恼变现出来的,变成六道轮回,变成十法界。所以,佛告诉我们最严重的是见思,见思是什么意思?「见」是见解错误,「思」是思想错误,也就是说,你对於宇宙人生万事万法你看错了,看错了就是见惑;你想错了,想错了就是思惑,思想错误。你看错想错,你说出来当然错,你做的也是错,这叫什么?造业,错了就是造业。造业於是乎就有果报,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因果报应,你造作的善因就有好的报应,你造作不善,那就有恶报,因果报应就在六道。
六道里面,三善道是善因变现出来的,三恶道是恶因、恶行变现出来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你真正是通达了解,你就不会再造恶业了,不造恶业决定不堕三恶道,但是这个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所以恶不能造,善也不能造。为什么?你造善业你生三善道,三善道跟三恶道都是报应。我们学佛的人明白,三恶道是消除你的恶业,消业障,你在那里受罪,消业障;三善道是消你的福报,你作的有福,福也要消掉;真如本性里头没有祸也没有福,这叫清净。所以学佛的人叫修什么?修净业。净业怎么修法?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永远保持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叫净业。净业里头没有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这三种烦恼在《华严经》里面没有用这个名词,它换了个名词,《华严经 出现品》里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话说得好,这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信心。一切众生包括我在内,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都有如来的德能,都有如来的相好。这三桩事情要用现代话来说,我们讲得粗一点、俗一点,大家好懂,相好是什么?福报;德能是什么?德能是技术、能力;智慧,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现在想求的。我们希望我们自己有智慧,最好有超人的智慧,真的,佛跟我们讲每个人的智慧是平等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的能力叫万德万能,没有不会的,没有不能的,没有做不到的,这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相好是福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以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福报是圆满的。
世间人今天所希求的,还不就这三桩事情!头一个想发财,发财是属於福报相好;第二个想自己有能力,很能干,多才多艺,这属於德能;第三个希望自己有智慧,还是求这三样东西。
这三样东西我们现在失掉了,怎么失掉?妄想、分别、执著,失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三种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样一对照好懂!我们修行修什么?只要把烦恼去掉,把障碍去掉,智慧、德能、福报是自己本来有的,一丝毫都不欠缺,它就现前了,你就得受用了。如果你这三种烦恼都具足,你是六道凡夫,你的性德就是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那你是一丝一毫受用都得不到,那怎么办?要靠修。自己家里本有的,譬如说你自己家里有金矿、有银矿,矿产非常丰富,你是世间第一富人,但是怎么样?没有开采,埋在地底下,现在每天还是捱饿,这就是凡夫,虽有你不得其用。你要生活怎么办?生活要想办法打工,临时赚一点钱临时用,我们今天讲修福。佛也教我们怎么个修法,你怎样修福报,怎样求聪明智慧,怎样求健康长寿,这是你所希求的,能不能得到?能。打零工得小的,像如来果地上那是没有份的,看你做多少,你才能够得多少报酬。佛教我们打工是怎么个打法?你想得财富,财富是果报,它的因是财布施,你肯修财布施,你才能得财富。六道里面发大财的,拥有亿万财产的这些豪富,都是他过去今生修的布施多,他得来的果报,有因果的;过去生中没有修,那你这一生穷困。
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你吝法,法不肯布施给别人,你得愚痴果报。佛法里面,诸位常念《弥陀经》,《弥陀经》上有一位周利盘陀伽,诸位都晓得。这个人是佛弟子之中最笨的一个,最愚痴的一个,很难调教,他没有记性也没有悟性。他哥哥也出家了,也都是佛弟子,哥哥看这个小弟很可怜,没有能力出家,什么事都学不会,其笨无比,教他两个字,教上一个字,下一个字不晓得;教下面这个字,上头忘掉了,你说有什么法子?哥哥想送他回去,佛陀看到了(释迦牟尼佛看到了),叫他过来,告诉大家不要紧,留他在此地。佛陀教他两个字,教他念「扫帚」,天天派他去扫地,拿著扫帚扫地。也是很麻烦,你教他扫帚,教他扫,不知道有帚,知道帚,扫忘掉了,这样的人。世尊有善巧方便,过相当一段长的时间他开悟了,佛才告诉大家,周利盘陀伽前生是三藏法师,为什么会得这个果报?给人家讲经说法的时候总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别人。为什么?怕别人超过自己,心量很小,所以教人只教一半,不肯完全教,得这个果报。
所以佛说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你干的什么因,你就得什么果报,就这么一桩事情。我们这个道场法宝很多,要流通、要结缘。如果摆在那里不肯流通,不肯跟大家结缘,将来我们这些人果报大概比周利盘陀伽还不如,一点智慧都没有,愚痴到极处。怎么能干这个事情?欢欢喜喜流通,欢欢喜喜介绍给别人,你的果报是得聪明智慧。每个人都有悟门,有人悟门是敞开的,那心量大,什么都愿意欢欢喜喜的愿意帮助人,愿意先成就别人,后再成就自己,菩萨发心。自己要守住这些东西,自己守住如果自己又不读不看,又不给别人看,愚痴果报,不能再干这个事情。从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知道就不干了,要反其道而行之,舍己为人。所以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认知,然后读佛经,经典里头字字句句无量义你就能看得出来,你能看出来,智慧开了。
这六句偈,「其有众生」。这是佛法里常说的佛度有缘人,这个「其」就是有缘,众生很多,哪个遇不到佛光?佛光遍照,佛光普照,佛光没有障碍,哪个人不遇佛光。佛光是自性般若光明,佛光是遍照、普照,而你照不到自己,这什么原因?业障障碍住了。像阳光之下我们偏偏打一把伞,遮住它不给它照,就这么样子。这把伞是什么?就是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有这个东西的话,障碍住了,佛光虽然遍照、普照也照不到你,虽照不到你,你并没有离开,只是你自己有障碍而已。
「遇斯光者」。遇斯光就是被照到了,那照到的时候我们就晓得,他障碍已经除掉了,他要不除障碍,他不会遇到这个光。阳光之下我把伞收掉,不要,丢掉了,那你就遇到了。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业障而已。我这一生学佛,比我同年龄的一些同学,确实我超过他们。当时像赛跑一样,我们是一条起跑线的,我跑到最前面。什么原因?老师的关系太大了,所以我们学佛这一生有没有成就,老师是枢纽、是关键。教我佛学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他教我看破、放下,把菩萨修行成佛秘要传授给我。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你能放下一分,烦恼轻一分,智慧就长一分;智慧不要学,智慧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就是福报,此地讲的福报,自自然然就往外透。你要不肯放下,那就没有法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你放下一分就帮助你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互补。放下是功夫,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烦恼轻,看破是智慧长,智慧长帮助你放下更深,放下更深又帮助你智慧更往上提升,相辅相成,你就做这个功夫,不断的要放下。我们做学生的人对老师尊敬、听话,老师教我这么做,我就真干了,干了真有效果。所以我跟他学了三年,三年在这上用功夫,以后他老人家圆寂了。隔了一年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我辞掉工作到台中跟他学教,跟他十年。那个看破、放下奠的基础产生效果,我听经能听得懂,能够理解义趣,能够依教奉行,自己真得利益了。菩提道上重重难关,那个难关是过去今生所造的不善业,这个都能够突破,是辛苦一点,但是业障消除。这个业障一除,智慧增长,德能、福报都现前了。
遇斯光者,「三垢消灭」。三垢是贪瞋痴,所以你要放下,放下悭贪,布施。布施教我们放下悭贪,持戒教我们放下恶业,忍辱教我们放下瞋恚,精进教我们放下懈怠,禅定教我们放下散乱,般若教我们放下愚痴。佛教菩萨六波罗蜜,你修这六法,消除你的烦恼习气,垢是代表烦恼习气,这样才能够成就。你要不认真去做,修布施,修布施不断悭贪,有没有这事情?有,我为什么修财布施?希望得大财富,为什么修法布施?希望得大聪明智慧,你有条件的,你有希求的。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的不多,完全看你施跟报成比例。如果你只是布施不希求果报,根本连果报这个念头都没有,那你得来的果报不可思议,与性德相应。里面还有自己,还有我执,还有我见、我执,你所得来的是有限度的,就是你的修因跟果报完全成正比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菩萨布施一文、二文钱,他的福德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随著心量拓开了。万法唯心,心造万法,他跟真心相应,真心没有边际,所以福报没有边际。妄心就是意识心,有边际,有界限,所以你修的福就有多少,能力、聪明智慧,亦复如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三垢消灭是要修,不修灭不掉。不是说我每天念念这个经,贪瞋痴就断了,找一个仁波切,找一个法王、活佛给我灌灌顶,我贪瞋痴就消灭了,没有这个道理,很多很多人都把这个灌顶的意思搞错了。
我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密宗大德;我有一个好的道友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你看他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解释灌顶,那个讲得好,那正确的,灌是什么意思?灌是传授、灌输,顶是什么?顶是最高的佛法。换句话说,灌顶两个字就是把最高的佛法传授给你,灌输给你,这叫灌顶。不是用一点水在头上淋一下就是灌顶,如果那个是灌顶的话,现在每天我们冲凉的时候用莲蓬头,那不叫大灌顶!冲一下我们的烦恼习气都能冲掉吗?冲不掉,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水是代表甘露,是代表清净,是代表正法,那个灌是象徵的,你自己要真正体会到,依教修行,正信、正解、正修契入境界,这三垢真的消灭了。
这个事情理可以顿悟,事须渐修,这是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的话,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把贪瞋痴磨掉。贪瞋痴年年少,月月少,天天少;智慧年年增长,月月增长,天天增长,你的功夫成就了。那个时候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求也应了,何必要求?自然它就感应。
「身意柔软」。柔软是没有烦恼,这讲第一个果德,轻安自在,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欢喜踊跃」。这个欢喜踊跃就是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得到法喜了,佛法里叫法喜充满,大乘经里佛常讲的常生欢喜心。「善心生焉」。这个善心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自自然然跟诸佛菩萨一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你就有应,这叫善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我们也印了不少千手观音跟大家结缘。千手千眼,眼是见到,见到手到,千手千眼表这个意思,这就是善心生焉。这六句经文我们果然能够理解受持,受用无尽。现在时间到了。
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