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做事,应忌心生做事给人看的心态。
佛门的生态与世间不同,往往当一件事呈在众人眼前时,都会引来有缘法师们、信众们竖起大拇指、掌声以及鲜花,种种溢美赞叹之辞,更是免不了的。而主事者倘无清醒的头脑,未免面对这样的对境,欣欣然、飘飘然起来,掩盖在内心深处的虚荣心一旦被挑起,很快即忘失掉起初做这些事的初衷,于是看客如何赞,他便如何做,甚至为了博得人家的赞叹,故意弄出很大的声响,一分说成十分,十分说成百分。如此做事,“虽作种种行业,常与名利心相应”,未免与世俗之做秀没有两样。 若依我见,大众都认为好的,未必真的就好,大众认为对的,未必真的就对。群众常常流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眼光被惯常的颠倒见所引导,人越多,越反充斥着更多盲从、更多浮燥,也夹杂着更多的人情,倘完全依着他们赞叹声音做事,恐怕有时还要误事。三七先生曾针对时下的养生理念说:大众趋之若骛者,多可疑。信仰上的事,又何不是如此? 真正有眼光的弘法者,绝不能迎合依顺之,弘法者理应站在众人之上,众人之前,引之导之。果然慧眼见真,“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语)。试想当年师父最初弘扬弥陀救度的法门时,倘没有这样的魄力,怎么可能有今天的局面?东晋道生法师提出“一阐提也有佛性”,当时的佛教界举世哗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奇谈怪论,几乎受所有教团之驱赶、摈除,道生法师一个人跑到苏州虎丘山,对着几块石头讲法。后大本《涅槃经》传至建康,果然证明道生的见解与佛冥应,毫无谬差,又举世震惊。 弘法者当以众生利益为指南,为依归,为目标,为原则,凡能更广泛、更持久地利益众生之事,即使天下人无人理解,也无人知晓,甚至无人支持,处处阻挠,也要尽生命所能而为之。若对众生利益有损,则即使全天下人个个喝彩、人人赞叹、处处拥护,也应果断遮止。如是方不负己灵,不负佛恩。版权所有:了凡四训全文网